太图之声(第1150)▏馆员讲书——《半小时漫画宋词》4-宋朝文风的扭转&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(可以听哦!)
2022年09月16日 17:43:25编辑撰稿人·播讲人
梁颖娟
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
思维导图
宋朝文风的扭转&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
上期我们说到人生赢家晏殊。
话说,在主持科举考试的第一年,“坏心眼”的晏殊出了一道信息不足、有歧义的题目,希望考生能发现这个问题。有一个小机灵鬼不负晏殊的期望,看出了考试题目中的问题,没有跳进“坑”里。于是,他得了第一名。
这个小伙,就是欧阳修。
经过三次科举考试,欧阳修金榜题名,进入仕途。当时范仲淹正在改革,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,遭到疯狂弹劾。
欧阳修因为新政摇旗呐喊、为范仲淹仗义执言,先被短暂贬谪夷陵,后又被贬去滁州长达十年。直到51岁,皇帝委派他担任科举第一主考,给予了他扭转文风的机会。当时的文风,文章不是辞藻华丽、强行押韵,就是用词生涩,不说人话、假大空。
欧阳修作为韩愈的忠实粉丝,一向坚持韩愈那种朴实却内涵深刻的文风。欧阳修曾说过,做文章要“言之有物,平易自然”。
因此,欧阳修刷掉了很多写假大空文章的考生,招致众人的不满,但他不为所动。在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官员,既有后来的政坛领袖,也有之后的文学大家,如苏轼、曾巩。
就这样,欧阳修通过科举逐渐改变了大宋文坛的风气,影响了宋以后文章的创作潮流。欧阳修自己也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,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,被后世尊称为“一世文宗”。
欧阳修晚年在颍州养老期间,写了13首《采桑子》,其中有10首都是写颍州西湖景色的。这10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首句句末三个字都是“西湖好”。比如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:
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。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。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这首词不难理解,描绘的是欧阳修泛舟湖上,耳边传来阵阵笙歌,小船划过,惊起一滩鸥鹭。整个画面就像一幅画家笔下的美丽图景。
欧阳修成就最高的自然是散文,代表作《醉翁亭记》是其被贬滁州时写的。
开头从“环滁皆山”一直写到醉翁亭,读者读来仿佛跟着欧阳修移步换景,一步步踏入山中。据说文章的初稿,光讲滁州四面之山就用了几十个字。而定稿中,只剩下“环滁皆山也”五个字了。足见欧阳修将其偶像韩愈做文章“务去陈言”的主张很好地践行于自己文章中。
第二、三段写景色和游玩之趣。大家读来有没有觉得朗朗上口?没错,这两段用的就是骈文写法。其实欧阳修反对的并不是骈文本身,他认为无论骈散,都是合乎自然之美的。文章应重内容表达,不强调某种固定的格式。骈散结合,正是《醉翁亭记》的最大特色。
文章最后一段突出“乐”字,也是全篇的感情中心。除了美酒,还有山水美景和与民同乐的闲适。而“醉翁之意”,既是沉醉于山水之间的美景和与民同乐的闲适,也有对遭遇贬谪的苦闷的排遣。
同样忧国忧民的范仲淹,堪称所有文人的楷模。
他两岁的时候,父亲去世了,母亲只能带着他改嫁。之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挺紧巴,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刻苦读书。
据说他年少的时候,每天晚上煮一锅粥,第二天早上起来粥凉透了,结成整块,他就将之切成四块,早晚各吃两块;配的菜,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。这就是划粥断齑的典故,“齑”就是切碎了的腌菜,这个成语形容生活特别清苦。
范仲淹在26岁的时候,就考中了进士,从此步入仕途。初入仕途,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,时而被贬,时而被召回,但他依旧保持着忧国忧民之心,比如这一时期他写的诗《江上渔者》:
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
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。
这首诗是说,大家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,但是谁又知道打鱼人的辛苦呢?
后来朝廷派范仲淹驻守西北边境,抵御西夏人的进攻。范仲淹在西北的这段时间,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,为北宋积蓄了实力。虽然朝廷也因为冒进而惨败过,但是范仲淹按照自己的防御策略,和西夏基本上保持了均势状态。在这期间他又写了一首著名的词,就是《渔家傲·秋思》: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意思是说,秋天到了,西北边塞的风光和其他地方很不同。大雁又飞回了衡阳,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。黄昏时分,号角吹起,边塞特有的风声、马啸声、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。连绵起伏的群山里,夕阳西下,长烟升起,孤零零的边城城门紧闭。
饮一杯浊酒,不由得让人想起万里之遥的亲人,眼下战事未平,功名未立,归期遥遥。悠悠的羌笛之声从远方传来,寒霜满地。夜深了,在外征战的人还是难以入睡,将军已是满头白发,士兵流着思乡的泪。
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,充满了悲凉肃杀之气,描写了边塞将士的劳苦。这看似凄惨的描写,正是北宋艰难的军事形势的体现,并不只是简单地抒发个人情感,这是这首边塞词不同于其它边塞诗的地方。另外,它开了豪放词的先河。
后来宋夏双方都打不动了,就暂时议和。范仲淹有大功于国家,被重新召回京城,委以重任。
这一次回京,范仲淹觉得国家这么下去可不行,必须改革了。于是,他决定搞一票大的。
他建议宋仁宗推行改革,史称庆历新政。但随着改革的深入,触动了越来越多人的利益,他们为了把范仲淹搞下去,打各种小报告;而且宋仁宗对变法的态度,其实也不是那么坚定。
范仲淹深感改革的阻力太大,难以继续推进,于是申请外调。改革派的参与者,比如富弼、韩琦、欧阳修等人,也都相继被贬出京,新法的各项措施也被废除,庆历新政彻底失败了。
范仲淹有个朋友叫滕子京,两人当年一起在西北摸爬滚打。庆历新政失败后,滕子京也被贬出京,他重修了岳阳楼,请范仲淹来写篇文章。古人修个楼什么的,喜欢找人帮忙写点诗文讴歌一番。
于是,范仲淹大笔一挥,洋洋洒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范仲淹为自己的人生,做出了最好的注解。
他的改革失败了,没能挽救北宋的颓势,但是,一场规模更大的改革就要来了。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,即将接过范仲淹的火炬,引发一场大地震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“太图之声”手机版首页
往期回顾:2022年太图之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