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图之声(第1179)▏馆员讲书——《故事力》5-掌握故事的6 大要素,张口就可以讲出故事(可以听哦!)
2022年10月27日 16:33:07编辑撰稿人·播讲人
赵美华
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
掌握故事的6 大要素,张口就可以讲出故事
人物需要有代入感、认同感和辨识度
通常来讲,一个故事里至少会有两个人物,一个是英雄,一个是恶棍。当然这个恶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,他不过就是那个给你制造麻烦的家伙,他可能是你在竞聘中遇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,也可能是要求苛刻的老板、难缠的客户,还有可能就是你自己——那个懒惰的你、懦弱的你。他可以是真实的,也可以是虚拟的,比如你在讲登山的故事的时候,给你制造麻烦的恶棍可能就是老天爷。
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的灵魂。故事的展开有赖于对人物的刻画,因此人物需要有代入感、认同感和辨识度。
怎样才能塑造代入感和认同感?我先给你们介绍一部我最喜欢的电影《功夫熊猫》。按理说,我们作为普通人,和动画片里的一只熊猫差着十万八千里。可是为什么你看电影的时候,总觉得我就是阿宝,阿宝就是我呢?因为越平凡、越脆弱的角色,就越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。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里的每一个超级英雄,一开始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平凡人。所以,你在讲故事的时候,只有把那个主人公,也就是你自己放低,放到听众的立场上,才能让听众觉得:“嗯,他懂我,他和我一样。”只要你让听众有了代入感,认同感就顺水推舟地来了,因为每个人都会认同“我也是”的事情。
那辨识度又是什么意思呢?你先猜猜《红楼梦》里有多少个人物?据红学家研究,有700多个人物,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452个。你能想起来的人物,都有哪些呢?是泼辣的王熙凤,多愁善感的黛玉,还是一进大观园就满嘴段子的刘姥姥?这么多人物,让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,靠的就是对不同人物特性的塑造。
背景要占整个故事多少比例才算正合适
一个故事的背景包括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关系、与冲突相关的信息。在讲如何描述背景信息前,我想先让你想一个问题:看一部电影的时候,通常看到第几分钟,你还没看出个所以然,你就不耐烦了?差不多十几分钟,最多20分钟对吗?对一个两小时的电影来讲,20分钟就是全场的1/6。
太多的背景信息显得啰唆,半天都不能切入主题,容易让听众走神。但如果背景铺垫得太少,也不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充分准备,所以背景的铺垫要不多不少正合适。
那多少才是合适的呢?好莱坞剧作家克里斯托弗·沃格勒在总结了上百部好莱坞电影后指出,15%是一个相对不多不少的比例,即电影开始的前15-20分钟通常是用来铺垫背景的。假如你给老板做一个10分钟的汇报,那背景顶多占1分30秒。如果你给面试官用2分钟讲一个自己过去的经历,那背景顶多占20秒。那么在短短的时间内,你需要铺垫什么信息,才不会让听众觉得摸不着头脑呢?
第一,时间。宏观时间代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。这会影响到故事中人物的动力、目标和行为,也能够解释科技的发展。
第二,地点。当然,这里的地点指的是事情发生的重要场景,而不是具体的地理位置细节。比如你说,你在公园带着孩子,突然一个大人跑步过来把你的孩子撞倒了。你是在北京的朝阳公园还是南湖公园,其实不重要。但如果是美国的公园,这个故事的主线走向很有可能就不一样了。
第三,人物的关系。比如你告诉我,你今天非常生气。那么惹你生气的,是你的老公,你们家孩子,还是态度恶劣的老板?其实你要讲的都是不同的故事。
第四,与冲突直接相关的信息。比如我讲我去英国读在职工商管理博士的故事时,我会说当时我们一个班一开始有20多个人,都是高管、CEO(首席执行官)或者咨询顾问等精英人士,还有一个英语特别糟糕的温州商人,大家心里都觉得:这人是来干吗的?然而7年后去参加毕业典礼的就只有我们3个人——我、林宏博(Hubert )和那个温州商人。如果我没有前面的背景铺垫,你就很难体会我们这个博士念得多艰难!那个英语特别糟糕的温州商人又是多拼才能念下来,多让人佩服!所以,对背景的描述直接决定了听众对后面冲突的理解和感受。
冲突的3 个层面决定了故事的立意
在有了背景信息的铺垫后,接下来就进入故事的重头戏——冲突了。之前我们说过“无冲突,不故事”,可总有学员跟我说:“我的生活很平淡,根本没什么冲突啊,难道要为了讲一个故事,故意制造冲突不成?”
其实,我们生活中面临的任何冲突,都逃不出以下这3个层面。
◆ 外部问题:造成阻碍的外因,可能是环境,可能是他人。
◆ 内部问题:这个阻碍存在的内因。绝大部分困扰我们的问题,都来自自己和自己的斗争。外部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,你如何看待这个存在,其实才是冲突本身。比如在我们的故事里,没钱是我们的客观存在,因为没钱而带来的不自信和好面子,期望对方接纳自己没钱的这种内心挣扎,才构成冲突。
◆ 哲学问题:那个探索自我存在的问题。这个冲突就是动力和价值观层面的冲突。
在一个故事中,这3个层面的冲突可能同时存在,也可能是单独呈现的。
高潮是彰显自己的最好时机
有冲突就一定要有解决冲突的办法。你看过这样的电影吗?敌人来了,然后就结束了?肯定是主人公要么战胜了敌人,要么英勇牺牲了。通常在一个电影里,高潮一定是主人公和敌人对决的这一段。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,不需要敌我对决、你死我活这么跌宕起伏。在一个面试的故事里,高潮就是我当初如何克服困难,解决了工作上的一个问题的过程。这也是你彰显自己能力的最好时机。一旦你把故事的高潮讲好了,得到这份工作就有希望了。
对话是画龙点睛之笔
对话是高潮的一个部分。不是每个故事都一定要有对话,但对话是一个能把故事讲出彩的神器。
你对自己说的话,其实都是画龙点睛之笔。
结局让故事升华
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人,说话总是留一半,让你很抓狂。讲故事也是一样。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局,就像打开的盒子,走的时候不能敞着口,你得关上它,好让听众在离开的时候带着你的结论走。
所以我常讲,讲故事就像在放风筝,有时需要放线,有时需要收线,但最终你一定得有能力把线拉回来。结局,就是要把你放出去的风筝收回来。不然你这个故事就不知道飘哪儿去了。好的结局,不但会给你的故事做一个总结,还会升华一下,就像盒子扣上了,还扎了一个蝴蝶结丝带。
好故事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。第一,总结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,总结经验教训。
在你讲完了一个故事以后,你可以说:“所以,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?”虽然说如果故事讲得好,到这个时候,听众是应该能得出自己的结论的,但如果你能够更清晰地将结论呈现出来,就会让听众更明白。如果你给老板讲一个最近做的项目,无论这个项目是做好了,还是做砸了,你都可以说:“所以,通过这个项目,我从中学到的是……”“那个时候,我终于意识到……”老板就会知道,不论好坏,你都是一个善于总结、反思,能够从经验中提炼精华的人。
第二,提出行动建议或号召行动。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提出行动建议,但是如果你讲故事的本意就是要资源,要支持,那你就应该在最后明确地提出你想要对方做的事,除非你非常确定对方已经知道你想要什么,无须进一步说明。
小结
一个最基本的故事结构,里面包含6大要素:人物,背景,冲突,高潮,对话,结局。一般一个故事里至少会有两个人物:英雄和恶棍。当有代入感、认同感和辨识度的人物被塑造出来时,一个故事就有了灵魂。背景信息要与冲突相关,你需要讲出事件发生的时间、地点和人物关系,但是背景信息不宜过长,不能超过整个故事的15%。在讲完冲突和解决冲突的高潮后,你还需要总结升华或者提出行动建议。不然,就算你故事讲得再好,没有最后的升华或者号召,故事很容易就像烟花,看起来很热闹,但很快就消散了。你的故事就是一个礼物。好的开头为故事包上漂亮的外衣,好的结尾为故事扎上完美的丝带,它们会让人对你的故事充满兴趣,并且印象深刻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“太图之声”手机版首页
往期回顾:2022年太图之声